對中國由「競爭」升級至「敵對」,反映出美國最新民意。
國務卿布林肯今天發表上任後首次的外交政策演說,其中最令人關注的內容就是關於美中關係的部分。他用一句話來總結:「該競爭時競爭,能合作時合作,必須敵對時敵對」如果用英文原文來看,可以發現這是有次序性的,他分別用了”should be”、“can be”、”must be”來表示,最後的「敵對」是用”must be”,也就是非不得已才會走到敵對的意思。
布林肯這篇演說的用字非常精確,也算是一個全新的論述。過往我們對民主黨的認識,在美中關係上,他們都是不斷強調「競爭」這個字眼,政策工具也是在合作跟競爭之間游移,用到「敵對」可以說是前所未見,其實原因也很簡單:民意迫使他們對中國使用更強烈的字眼。
根據蓋洛普在1日發表的民調,調查美國人對世界各國的好感度,其中對於中國的好感度創下新低。美國人最不喜歡的前三名是北韓、伊拉克、中國,分別是11%、13%、20%。這三個國家擺在一起看,前兩個國家,一個被小布希稱為「邪惡軸心」,一個讓美國捲入了十幾年的戰爭,而中國居然緊隨其後。但相較之下,美國對前兩個國家的態度和中國完全不能比,民主黨勢必得調整他們的對中國政策。
所以總結來說,民主黨仍然不會放棄與中國可能的合作機會,非到最後不撕破臉,但同時透過這篇演說又劃下了一個新的底線:「敵對」是我可以採取的最後手段。這篇演說象徵意義其實大於實質意義,短期內應該不會看到更大的動作,但美國傳達了一個非常清楚的訊息:「突然翻臉也不用太驚訝,因為我早就說過了。」
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firstnews/202103040007.aspx